吃完药不要马上睡觉
躺着服药和吃完药马上就睡,会使药物粘附于食管壁上,不易进入胃中;有些药物腐蚀性较强,在食道溶解后会腐蚀食道黏膜,导致食道溃疡等。
▼胶囊不能打开服用
药物用胶囊的目的,一是为了掩盖某些药物中的不良气味;二是某些药物不需在胃中而必须在肠中溶解,制成肠溶胶囊剂才能保证药物效力充分发挥。如果把药粉倒出来服用,不但影响疗效,而且还可能产生副反应。
▼含有麻黄碱的感冒药要慎用
某类感冒药可能不适宜某些人群服用。比如,含麻黄碱的感冒药就不适合患严重高血压、冠心病等心血管病的患者服用,因为麻黄碱可使心率加快,血压会在短时间内快速上升。
止泻药不能用牛奶送服
牛奶不仅降低止泻药药效,其含有的乳糖成分,还容易加重腹泻症状。
▼服抗过敏药,少吃奶酪、肉制品
奶酪、肉制品等富含的组氨酸在人体内转化为组织胺,而抗过敏药抑制组织胺分解,造成人体内组织胺蓄积,诱发头晕、头痛、心慌等不适症状。
▼吃阿司匹林不要喝酒、果汁
阿司匹林妨碍酒进入人体后从乙醛氧化成乙酸的过程,造成人体内乙醛蓄积,不仅加重发热和全身疼痛症状,还容易引起肝损伤。而果汁则会加剧阿司匹林对胃黏膜的刺激,诱发胃出血。
▼饮料不能送服药物
用饮料、牛奶、茶水送服药物不但影响药效,甚至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。饮料、牛奶、茶中含有的某些成分可能会与药物中的成分结合,产生对身体有害的物质。
吃药水温别太高
药物最好用温开水服用。
有些药物对温度非常敏感,服药水温过高,容易影响药物的效果。一般来说,50—60℃的水,就可以定义为某些药物的“热水”了。
这些药物送服时,水温别太高:
1、维生素类药物;
2、含活性菌类药物(干酵母、儿童益生菌冲剂等);
3、某些活疫苗(预防小儿麻痹症的糖丸、脊髓灰质炎碱毒活疫苗等);
4、清热类中成药;
5、胶囊药物。
高血压用药,走出“三大误区”!
虽说高血压防治是“老生常谈”,但全国大规模抽样调查显示,目前我国高血压的知晓率、服药率、控制率仍极为低下。在用药方面,基层不科学用药导致血压控制不佳的情况屡见不鲜,鉴于此,笔者就高血压用药的三大误区谈几点建议,以飨读者。
高血压作为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,其治疗往往是终身性的。患者不但需要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,还需要长期遵医嘱服药,其对药物治疗作用的认知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依从性。因此,教育患者摒弃用药误区至关重要。
误区1:为防“药物依赖”不愿服药
当确诊为高血压,即使是无合并内脏损害的1期高血压,在单独使用非药物疗法如控制饮食、增加运动、心理调适等未能使血压稳定<140/90 mmHg,就要进行药物治疗。
而很多患者回避患病的现实,认为“一旦吃药即终身离不了,不能接受”,这是非理性的态度。
诚然,高血压治疗往往是终身性的,但要教育患者降压药与某些精神药品的成瘾性完全是两码事。
另外,要让患者充分认识到高血压不仅仅是血压升高,而且会损害全身多个脏器。
如即便控制了其他危险因素,基线收缩压每升高10 mmHg,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性增加49%;舒张压每升高5 mmHg,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性增加46%。
大量的研究结果证明,坚持认真服药,把血压控制在合理水平,同样可以有健康人一样的生活质量,同样可以延年益寿。
误区2:无不适感不用服药
不少患者虽认可用药,但却以自觉症状之有无及忍受程度来取舍用药。这同样是十分危险的。
临床上,一些患者正是在“自我感觉良好”的情况下,检测血压有明显异常或进行有关检查时才知道心、肾、脑及血管已有程度不等的损害。
有的甚至可以在“毫无察觉”时突发脑卒中、心肌梗死等致残、致死悲剧。
这就警示我们,血压升高及器官受损的程度、预后与患者的自觉症状可以不一致,待到忍受不了再去服药,岂不亡羊补牢,悔之晚矣?
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将血压值及作为靶器官的心、肾、脑、血管损伤的客观检查资料去用药。
误区3:贵药、新药与洋药效果好
目前降压药品种繁多,令人眼花缭乱,但要以有效、安全、经济为原则,迷信贵药、新药与洋药是不理性的。WHO有关高血压治疗的指导意见可以概括为长效制剂要推荐,各种短效制剂也不排斥。
笔者认为,只要能够控制血压,就不应拘泥药之新老、贵贱和进口与否。
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降压疗效较好、毒副作用较低,且经济实惠的国产降压药有依那普利、复方卡托普利、美托洛尔、珍菊降压片以及复方降压片等。
而属长效制剂的降压药多为价格不菲的进口药,尽管它有降压平稳、服用简便等优点,但对基层部分经济条件有限的患者,其费用尚难以长期承受。
至于弃药不用,却去笃信那些早已被医学证明无效的所谓“降压仪”“降压鞋”之类,只能贻误病情!